一个校长要管理好一所学校,须带上三样东西:一是梦想; 二是思路; 三是办法。
1 关于梦想
对于学校,有许多隐喻,这些隐喻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教育思想。
有的人把学校看成是一个家园,这很容易形成家长制作风;
有的人把学校看成花园,那么管理者便自以为是地以“园丁”自居;
有的人把学校看成工厂,学生则是工厂里的产品;
还有的人把学校看作是军队,超市……
理想的学校是一棵树,校长是根,为学校提供能量,主要是思路;制度(高层次的是文化)是干,好的学校应该有相对固定的制度文化。
职能部门是枝,枝是经常变的,如同职能部门的不确定性,但职能部门的作用能不能有效发挥,直接决定了学校的质量;教师是叶,进行光合作用。
学生是花朵和果实,花果不可能永远在树上,迟早有一天会离开这棵树……
2 关于思路
一个校长,首先要明确自己的任务,这个任务便是使学校得以发展。
对发展的认识也会经历三个阶段:
刚开始,认为发展就是扩张,也就是要把学校做大做强。
后来,会觉得发展就是增值。既是有形资产的增值,又要有无形资产的增值,也就是所谓的品牌。
一个好的品牌应该具备三个因素:知名度、美誉度和依赖度。
如何提高知名度呢?
美誉度是文化的东西,要通过不断的发展,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理念系统、行为系统和视觉系统。
依赖度的提高取决于学校的质量,一个学校只有持续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在社会特别是家长的心目中才会有好的信赖度,进而建立起自己的品牌。
现在,认识到,发展就是拓展自由的过程。一个人能力强了,可以自由地选择职业,有相对的自由。
学校也是这样,具备了相当的扩张能力、增值能力,那么,就能极大地拓展教师和学生的自由,更重要的是,要由外延式的发展转变到内涵式的发展之路上来。
管理思路是最重要的是要给学校一个合理的定位,也就是明确所处的发展阶段。
那么如何提高质量呢?
首先要确定自己的学校谁是最重要的利益相关方。(也就是要首先满足谁的需求)
从外部来说,这个利益相关方可能是政府、学术机构、社区、媒体、“供应商”(下一级学校)和家长;
从内部来说,有可能是管理层、教师和学生。在这些利益相关方中,确定一个或者几个是最重要的,很关键,因为它直接决定了学校的发展。
了解最大利益相关方的需求是什么。
了解的途径可以是调查,可以是问卷,可以是访谈,也可以是观察,总之要掌握准确。
把教师的需求转化为工作要求。
要有属于自己学校的、符合本校实际的“质量手册”,并且体现规范性、流程性、评价性和奖惩性。绩效考核制度和薪酬制度的设计过程充分体现了“需求转化为工作”要求的初衷,就是让教师明白一句话“我们的钱都是家长发的“。
要明确质量管理的职能。
一个学校要有一个明晰的职能总表,并且明确职能分配,实现确切的岗位分派。
在确定职能时,务必在三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提高满意度,二是降低投诉率,三是提高执行力。
职能部门只有在这三个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才算是提高了质量。因此,除了确定职责外,有必要大力实施问责制。
最后,要形成学校的质量文化。
要求在质量方面做到两点:第一是要争取一次把事情做对;第二是没有任何借口。
3 关于方法(或策略)
管理学校的策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系统思维
也就是全面分析一个学校的优势、劣势、危机和机遇。例如从教学岗位的整体规划,到绩效考核的设计,再到薪酬以及股权的激励等,系统规划学校的整体“盘子”。
2、分析面临的核心问题
学校目前面临的问题可能是30个或者300个甚至更多,但最终确定的目前要做的不能太多,3、4个就足够了,多则易乱。从眼前核心问题入手。逐一解决,各个击破。
另外,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可以按这样的思路:
一类是重要的,紧急的;二类是重要的,不紧急的;三类是不重要,紧急的;四类是不重要,不紧急的。
比如,3-5月份,正是学校搞社群活动的最好季节,如果学校在这方面缺乏经验和方法,那需要校长首先解决这个问题,收集一些简单好用的社群活动方案,先行动,再优化,逐渐提升学校的社群营销的能力。
3、寻找干预教职员工的工具
主要就是要设计学校规章制度,形成文化方案,确定发展主战略。
个体战略是指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主要的方法是:
1、确定理想教师的模型。他们应该是知识、技能和能力俱佳的。
2、分类分层。
比如说教师中有规范型的,有文化型的,有道德型的,有反思型的。
3、制定个人发展计划。
4、进行培训与服务训练,比如,黄埔工程中层管理课程适合中层管理者们,新锐工程课程,适合新入职的员工快速提升执行力、感恩心。
5、科学的考核。
6、合理的薪酬管理,这是教师队伍稳定基础。
因此,校长的认知就要保持“前位”
让自己的理想比当初更清晰不褪色
让自己的思路比对手开阔
让自己的方法比对手有效
总之,让自己的格局总是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