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茶,是新茶饮最有代表性、最有生命力的产品了。但如今去市场一看,无论北上广深,还是新一线、二三线城市,见到的总是一样的门店,喝到的总是相似的产品。高度的标准化,正在让饮品业变得千篇一律,不够性感,不够有趣。
其实回想一下,那些头部品牌之所以能够让新茶饮走上巅峰,就是因为把新鲜水果、天然乳制品和中国茶组合,把很多很难标准化的东西标准化了,做出品牌和规模。
对于新茶饮来说,标准化和规模是正相关的。但现实就是,绝对的标准化和真果真茶真奶,天然存在一定的矛盾。标准化,是新茶饮唯一的出路吗?不够标准化的小品牌,终将被淘汰?
标准化,不是新茶饮唯一的出路
的确,标准化的最终目的是利益最大化,不是形式标准化。标准化是品牌规模的核心,没有人会反对标准化,也没有人说不重要。
一方面,标准化不是唯一的出路。标准化可以达到80分,但未来的顾客,可能想要95分的东西。
用最简单的茶叶举例。标准化的产品,就应该做到一年四季味道一致,但标准化的、统一的味道,就失去了中国茶的魅力,比如春茶的水香,秋茶的高香,冬茶的底蕴,可能就没有了。
另一方面,绝对的标准化,那么产品就会非常容易被复制。
因为绝对标准化的产品,技术门槛一定是相对比较低的。事实上,新茶饮还是一个还未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行业。执着沉迷于标准化的形式,可能会让品牌失去吸引力。
假设一个数千家店的品牌,能做到在广东上单枞,在河南上毛尖,在四川上竹叶青,或者春天用绿茶,秋季用乌龙,同一款产品在不同区域、不同时间,都有不一样的风味呈现——虽不是标准化,但符合茶的文化内涵,这就是差异化的魅力。
标准化之上,才是品牌的决胜点
那些“常青”的品牌,都爱在标准化的基础之上,探索个性化。在饮品领域,以运营标准化著称的品牌,在社交平台上,他们的隐藏菜单,更被消费者津津乐道。
标准化不是单纯用多少水、雪克多长时间,而是这背后的化学作用催生的五感变化。标准化是选材、制作流程的稳定,解决的是让消费者放心的问题;那些充满个性、新颖、“不标准”的东西,才是让一杯产品从80分到95分的关键。
事实上,新茶饮真正破圈,是因为使用了真茶、真奶、真水果,突破了粉末勾兑时代千篇一律的口味,才会被消费者喜欢。标准化是为了商业化,但不能背离了消费者对健康和个性的诉求。
标准与规模是激动人心的商业故事,特立独行偏安一隅,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也许,当新茶饮能够放下对于规模的执念,才能真正释放饮品的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