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咖啡,很多人第一反应会想起来星巴克。星巴克甚至已经融入部分上班族的生活和工作中,每天一杯星巴克成为他们的标配。
星巴克自1971年成立,从西雅图的一个小公司发展壮大到如今拥有5000多家零售店的大型企业,我们必须要承认星巴克的成功是一个传奇。
为何星巴克可以如此成功,小编今天带大家一起盘点一下。
01 选址
1、注重有效客流,找到聚客点
只有人流达到一定数量,才有可能被选中。星巴克在选定商圈后,会测算有效客流,确定主要流动线,选择聚客点,把聚客点相隔不远的位置作为门店选址的地方。因为在客流的主要流动线上,意味着单位时间里经过的客流量最大;处于聚客点的位置,说明人群会在这里聚集驻足停留。
2、明确目标客户,以受过高等教育的中高收入人群为目标对象
星巴克在中国大陆的消费对象定位是追求品味、时尚的中高收入人群,综合群体年龄段大概在16岁到45岁。只有一个区域的消费群体的消费实力和生活品位符合星巴克的定位,星巴克才会根据选址的具体要求进行进一步考察。
3、重视可视性,橱窗就是最好的招牌
消费者走在大街上能否一眼就能看到星巴克门店,看到店招和橱窗,这对门店招徕客人和营收增长点非常重要。虽然星巴克目前的品牌知名度较高,但咖啡行业竞争非常激烈,要保持这样的优势,品牌的展示度非常重要,良好的可视性则是品牌的有利展示。通过橱窗、场景的吸引力,橱窗内的人是窗外人眼中的风景;橱窗外行走的人是窗内人眼中的风景。
4、注重交通便利性,有流量才有更多的销售机会
交通便利和店址的可达性,是消费者选择的重要条件。停车位多少,商圈辐射多大面积,辐射面积内有多少停车位,星巴克认真考虑的问题,这样考虑的目的是增加客人进店率。
5、集中式开店,降低配送成本
星巴克初创时,曾经在同一条街上、面对面开了两家门店,这是一般连锁企业的禁忌。开一家店可能销售额很高,但是不能保证挣钱!很多产品的物流成本很高,特别是星巴克糕点,要求在零下18度的条件下无缝对接。
单店的销售额虽然高,但是经营成本也很高,所以星巴克在某地开设第一家店,会在今后连续开店,通过增加门店数量降低物流成本,所以不要指望独享“星巴克”,倒过来,城市是否可以连续开店,也是星巴克区域选择的重要依据。
从竞争角度思考,在优质消费力集中区域开店,可独享市场,排斥竞争对手。
6、开店的成熟环境很重要,能给星巴克带来长期稳定的收益
星巴克认为开店需要成熟稳定的商业环境;成熟稳定的商业环境可以使门店产生稳定收益,以保证企业收益的增长性和稳定性。选择经济发展成熟、商业环境稳定的门店在星巴克变得格外重要;星巴克在中国大陆有过这样的教训:因某城市政府的招商引资,星巴克在该城开了一家门店,开店2年里营收非常好。但是从第三年开始,由于当地政府领导班子换届,对城市重新进行规划,这家门店附近由于规划变动要修地铁,周围建起了围墙,顾客只能从通道进店,这让门店营收大跌。
由于地铁建设要5年才能完成,这家门店成为星巴克在中国唯一一家以近期亏损的方式进行经营的门店,星巴克总部一度考虑是否要将店关掉,他们认为:“如果我们晚2-3年再进入这个商圈可能就能规避掉这个问题,情愿租金高一点都无所谓。”
02 品质
星巴克高品质的产品是其深受全球消费者喜爱的首要原因。星巴克坚持的是质量管理的道路,要求员工“用心做好每一杯咖啡”。
从咖啡的研磨度、挤压度到压力、温度等都必须严格操作,严格遵循每一个步骤和标准。咖啡的冲调时间要适中,成品咖啡必须在规定时间内送达顾客手中,不然就要倒掉重做。
这一些列严格的要求都保证了星巴克超一流的产品质量,使星巴克在顾客心中的形象积极向上,同时也将“高品质、优质服务”的品牌地位逐渐巩固起来。
03 营销
星巴克不止卖咖啡,还会有其他相关的产品。比如杯子,星巴克的杯子一直都蛮受大家欢迎,设计巧妙,造型独特。
如果要搞一个2019年上半年最受欢迎的杯子排行榜,星巴克的猫爪杯一定榜上有名,并且是排第一的那种。当时的猫爪杯可谓是一杯难求,为了这一个杯子,有凌晨就起来排队的,有为了抢杯子大打出手的,网上旗舰店的杯子也是刚上线便秒没。因为一个杯子,星巴克被多次推上微博热搜,免费做了一波又一波的广告。
除了杯子,星巴克还卖自己的专属星享卡。一张星享卡98元,里面包含6张优惠券,两张饮品买一送一劵,三张早餐时段饮品半价劵,一张指定产品30元优惠券。这个劵的设计就比较有意思了,饮品买一送一,一般情况下一个人不可能喝两杯,那这个客人就会为星巴克带来新的客户。早餐劵限制使用时间,必须在上午11点前,其实是培养会员的消费习惯,看似宣传“吃早餐对身体好”的理念,同时对会员植入“吃早餐去星巴克”的消费意识,因为“有券不用过期作废”是基本的消费心理。这劵的设计也进一步会增加用户粘性,简直一卡多得。
04 结语
一个品牌的成功绝对不会是偶然的,能发展48年还依然受到大家的欢迎也是有其秘诀的。星巴克可以成为“咖啡巨头”的原因不止是他的咖啡,还有他的经营之道。